隆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昌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隆府办发〔2023〕4号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市级各部门,内荣农高区内江管委会:
《隆昌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划》已经2023年1月17日第二届市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隆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3日
隆昌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隆昌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隆昌市实现教育和体育事业现代化的攻坚期。为推动隆昌市教育和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隆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市情出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隆昌市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阶段,也是隆昌市教育和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国家、四川省、内江市和隆昌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教育和体育发展形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教育和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和体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以建设四川省“教育强市”“体育强市”为目标,始终坚持以教育优先发展为统领,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做精学前教育、做优义务教育、做强普高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做细特殊教育、做实社区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市大力推进“健康隆昌”建设,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为全面实现教育和体育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隆昌市积极推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3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2%,建成城镇中心幼儿园22所,省、内江市级示范园6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1.85%。高中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19%,高中教育品牌更加突出,成功创建省、内江市级示范高中3所。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截至2020年底,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大力推进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形成以特教学校办学为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为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4%。
——素质教育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隆昌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素质教育成果丰硕。2016年以来,隆昌市各中小学荣获全国各类荣誉6次、全省各类荣誉37次;现有四川省文明校园8所、内江市文明校园17所、内江市素质教育改革示范校3所、内江市德育改革示范校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含示范学校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6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2所、省、内江市阳光体育示范校12所、省运会承训学校5所、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5所、美育实践基地2个、“翰墨薪传”兰亭学校1所;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7所、城市学校少年宫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教育助学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隆昌市全面推进国家惠民助学行动,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十三五”期间,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资助政策,投入资金1.69亿元(不含助学贷款),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22万人次。其中,学前教育减免学生保教费9163人次;义务教育补助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生活费36425人次;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12068人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4499人次;中职学生免学费13061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250人次;专项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689人次,资助资金1724.13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8282人次,贷款金额13487.08万元,荣获“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先进资助单位”称号。“十三五”时期,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100%,“三残”儿童入学率96.4%。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免费午餐试点工作,近7000名学生享受到安全、高质的免费午餐。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十三五”期间,隆昌市持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高中三年攻坚行动、中职基础能力建设等系列工程,新建隆华路小学、宝峰幼儿园,改扩建大南街小学、一初中等学校13所;新(改、扩)建运动场33个,新(改、扩)建运动场面积31.2万平方米;实施新(改、扩)建教学楼项目13个,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实施教学楼维修改造项目12个,改造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校舍条件大幅改善。全市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全市80所学校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图书资料的补充配备。截至2020年底,装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室1945间,新增配备学生用电脑5474台、教师用电脑2792台,建设精品直录播系统9套、移动录播系统4套,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通过“考试招聘+考核招聘+三支一扶+引进人才+市外调入”的方式补充教师1108人,全市教体系统研究生达到64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充教师100人。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和《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细则》,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640人次,促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切实缓解乡村教师紧缺问题。“十三五”期间,举办优秀干部递进培养班4期、校长论坛7届、教育教学论坛4期,选派54名校长到清华、北大等高校学习培训,举办校级后备干部培养班、校长论坛和干部大讲堂暨校长展示活动,为干部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干部教师培训学习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市荣昌区互派5名干部、10名教师交流学习。
——全民健身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隆昌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39.749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0.61平方米。建成小型运动场39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373个,打造健身路径150余条。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坚持开展正月舞龙竞技大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以及“元旦、春节”系列体育活动,体育场馆“免开”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达10万以上。2019年隆昌代表队参加“中国·内江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龙舟赛”勇夺500米冠军和200米亚军,创造了在内江市龙舟赛中十届6次夺冠的辉煌纪录。成功承办四川省十三届运动会轮滑项目比赛及四川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比赛,古湖街道代表队荣获成年自选套路项目一等奖。成功承办四川省2020年“我们的节日·重阳”登高活动、四川省“百城千乡万村”群众体育活动暨隆昌市男子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公开赛、竞技钓鱼和库钓比赛、乒乓球进村(社区)活动和内江市第14届离退休老干部钓鱼比赛,被省体育局表彰为“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最佳赛区”。
——体育产业加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隆昌市体育彩票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共有体育彩票网点35个,其中城区网点25个、乡镇网点10个。2020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2848万元,其中乐透销售1032万元,销量占比36.24%;即开销售96万元,销量占比3.37%;竞彩销售1720万元,销量占比60.39%。全市高危体育游泳池许可经营户9个,体育培训机构12家,古宇新村浚腾足球场和绿动游泳池联合创建四川省第一批三、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专栏1 隆昌市“十三五”教育和体育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序号 |
指 标 |
2015年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年 |
1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7.27 |
89 |
97.35 |
2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4.05 |
95.5 |
101.85 |
3 |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3.41 |
95 |
96.4 |
4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2 |
91 |
90.19 |
5 |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
0.1437 |
0.5 |
0.34 |
6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0.45 |
0.55 |
0.61 |
第二节 面临形势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愈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隆昌市需加快落实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教育设施、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随着国家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以及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大力培育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隆昌市必须抓住新的机遇,主动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持续深化体育改革,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努力开创隆昌市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隆昌市教育和体育事业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各阶段教育学位短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本地乡镇户籍的学生涌向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市置业落户,加之“三孩”政策的全面落实,隆昌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城区初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学位严重不足。二是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部分学校教师存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三是经费投入力度不足。教育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城镇学校“大校额”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四是学生成长教育有待加强。生命教育不足,学校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教育;中小学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职业体验。五是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大多数社区、小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健身设施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0.61平方米,远未达到国家体育“十三五”规划目标。
第二章 总体战略
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体育强市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内江市和隆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明确隆昌市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深入学习全国、全省、内江市和隆昌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建设体育强市的战略定位,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创新体育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体、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全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体育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相适应,与市民体育需求更为匹配。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推进教育和体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均等化水平,着力提高优质教育服务、体育服务覆盖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教育、体育需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教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教育现代化中长期目标相衔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联动,改革创新教育和体育发展机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坚持教育公平。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教育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体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交流活跃的体育发展框架。
——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高效发展,社区教育创新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特殊教育和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更加完善,困难群体帮扶更加精准有效。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大校额”化解工作全面落实。
——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覆盖各学校的管理应用、教学应用、教育大数据应用基本建立。“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和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发展。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大幅改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教师政治站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明显提高。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更加到位,教育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更具权威性和实效性。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体育事业实现突破发展。力争到2025年,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更加充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体育发展总体水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适应。
——体育产业实现规模发展。体育产业总体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消费水平提高的体育产业格局。力争“十四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5亿元,体育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15%,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专栏2 隆昌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1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7.35 |
97.5 |
约束性 |
2 |
普惠性幼儿园比例(%) |
92.17 |
93 |
约束性 |
3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1.85 |
98 |
约束性 |
4 |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
96.4 |
96.5 |
约束性 |
5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19 |
95.5 |
约束性 |
6 |
职教学生占比(中职占高中阶段学生比例)(%) |
41 |
46 |
预期性 |
7 |
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比例(%) |
78.87 |
80 |
预期性 |
8 |
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 |
3.54 |
3.6 |
预期性 |
9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0.61 |
2.6 |
预期性 |
第三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教体系统党的建设
加强党对教体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抓好教体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育人、廉洁自律的教体队伍。
第一节 坚持党对教体工作的领导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体系统党的建设,教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继续开展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第二节 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严格落实“三重一大”规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做好全市所有民办学校及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注重发展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入党,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依托隆昌市红色文化、三古文化等,注重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和内容,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第三节 加强教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1+1”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将廉政教育纳入教育培训规划,压紧压实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开展教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正风肃纪纠治“四风”工作,持续抓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及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监督执纪问责,配足配齐监督力量,创新内部监督形式,突出制度约束,注重以问责促履职、以制度促规范,不断提高内部监督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常规教育、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落实,着力构建惩防并举、宣教并行的反腐倡廉新格局。
第四章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抓牢“思政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树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第一节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落实德育工作“五个结合”,构筑家校社共育平台,不断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运用网络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课程建设,鼓励校本特色活动课程建设。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完善青少年普法机制,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活动。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实内江市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一批”工作要求,全力确保课程、人员、课时、经费、考核“五落实”。加快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筛查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室和教学设施配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学科渗透,积极拓展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协作机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机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研判、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推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第二节 积极推进智育创新
加快推进智育创新,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开展情境教学、项目学习,有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试点,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中小学抓起,加强科学方法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设定学业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生涯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第三节 加强体育健康教育
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课时,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配齐配强体育师资,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制度和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加快推进学校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重点保障体育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十四五”时期,新(改、扩)建学生运动场10个。继续推进“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立隆昌市青少年各学段、各项目训练基地,打造田径、足球、乒乓球、舞龙等特色项目,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创建一批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学校。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打通通道。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中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优良率50%以上,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力度。落实健康进校行动,抓好技术保障,建好卫生室(保健室),按600:1的学生人数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状况监测,大力普及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积极落实大课间眼保健操制度,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有效降低青少年肥胖率。常态化开展疾病预防、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健康教育。
第四节 注重美育文化熏陶
加大经费投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配齐配足美育教师,完善教学场地和器材,加快建设美育实践基地。依托隆昌市丰富的戏曲、书法、青石、夏布、陶艺、藤编等艺术文化资源,设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美育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特色”项目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艺术项目的普及推广以及训练竞赛制度,依托复兴少年宫和学校社团广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创建一批艺术特色学校,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到2025年,全市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2项艺术特色项目,每个学生至少具备1项艺术特长。
第五节 强化劳动实践教育
充分利用隆昌市丰富的乡村教育资源,开设符合各学段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中小学每周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职业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社会实践机制,建设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
第五章 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十四五”时期,围绕教育优质发展,着力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持续加大公办园建设,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全速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十四五”期间,新建隆桥、光丰、向阳路、金华路、川南幼专附属实验幼儿园等幼儿园,改扩建圃香巷、中心街、实验幼儿园等幼儿园,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
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幼儿园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落实年检评估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坚持科学保教,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积极建好幼小衔接省级试验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积极开展幼教培训活动、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持续开展城乡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等活动,推动各类幼儿园协同发展。加强幼儿园课题和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带动幼儿园专业化发展。加强幼儿园保教质量监管与业务指导,强化对师资配备、资质评定、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保教质量等方面的动态监管。
积极打造幼教高地。以打造中国西部幼教高地为目标,逐步推进实施“三名”工程,力争把隆昌建设为名校引领、名园典范、名师众多的幼教高地。实施幼教“名校”工程,持续提升川南幼专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学校幼教课程网络化,鼓励教学和科研并重,提高幼教科研质量,打造幼教科研基地,着力将川南幼专建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幼教名校。实施幼教“名园”工程,创建一批省级示范幼儿园,创新研发幼儿教材、幼教教具、幼儿课程等,打造先行示范、优质特色的“隆昌样板”。实施幼教“名师”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幼教名师评审,建立“名师库”,给予职称评聘、待遇提升、拓展培训等方面的优先权利,打造一支专业幼教师资队伍。
专栏3 学前教育重点工程
1.新建工程:光丰幼儿园、川南幼专附属实验幼儿园、向阳路幼儿园、金华路幼儿园、隆桥幼儿园。 2.改(扩)建工程:中心街幼儿园教学楼改造工程、圃香巷幼儿园教学楼建设工程、隆昌市学前教育提升扩容工程、城区公办园户外活动改善提升工程。 3.“名校”工程:多措并举建好川南幼专,力争2025年建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幼教名校。 4.“名园”工程:高标准建设川南幼专附属实验幼儿园,打造先行示范、优质特色的“隆昌样板”,示范带动全市幼儿园内涵发展。 5.“名师”工程:每年择优选取10名教师入选幼教“名师库”。 6.学前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幼儿园教研指导,建立“市、片、园”三级教研网络,开展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各类教研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幼儿园参加各级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鼓励课题申报,开展论文评优活动,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中研究”;三是鼓励幼儿园与川南幼专合作,共同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形成一批学前教育科研成果;四是将科研情况纳入幼儿园考核范围,以研促教。 |
第二节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城区和中心集镇学校建设,新建向阳路小学、光丰小学、西区小学、西区初级中学等,改扩建金墨职中教学楼、界市镇中心学校教学楼等,有效缓解“城镇挤、乡村弱”现象。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造,建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试点建设乡村寄宿制小学。对照优质均衡标准,加大教学仪器、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装备配备,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统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联盟发展、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各类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加大对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坚持“五育”并举,启动建设川渝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高质量的常态化课后服务供给,加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性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新教师、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和辅导能力,将作业设计、实施与指导能力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考核指标。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健全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积极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项目研究等。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
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全市统一的招生录取平台,实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专栏4 义务教育重点工程
1.新(迁)建工程:新建向阳路小学、光丰小学、西区小学、西区初级中学。 2.改(扩)建工程:界市镇中心学校改扩建工程、金墨职中新建教学楼工程、双凤镇中心学校新建食堂工程,普润镇中心学校运动场改造工程、二初中学校运动场改造工程、响石镇职业中学运动场改造工程等10个运动场改造工程。 3.义务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将科研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以研促教;二是强化课题引领作用,组织研究国家级、省级、内江市重点专项课题,鼓励学校层面申报国家、省、内江市级课题;三是积极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改进类优秀论文占比;四是完善“市、片、校、教研室”四级教研网络,搭建校际间交流平台,打造校际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五是完善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 4.义务教育示范建设工程:培育义务教育“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示范学校”2—3 所,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学校”2—3所。 5.教育装备标准化配备工程: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学仪器、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标准配备。 |
第三节 多元特色发展普高教育
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加快推进隆昌一中新校区、隆昌二中改扩建项目。切实改善普高办学条件,不断扩大高中教育学位,力争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5%。
提高普通高中育人水平。坚持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探索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理化生实验等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加强“学科特长生”培养。“十四五”期间,努力将隆昌一中创建为四川省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指导隆昌二中、隆昌七中争创四川省特色示范型普通高中。
深化普通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协同推进,围绕高考“3+1+2”模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加强对新课程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学习培训,提升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新高考的能力。鼓励普高与中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制订选课走班指南,积极开发选课排课信息系统,统筹做好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全面发展情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校常态化评价网络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专栏5 普通高中重点工程
1.新建工程:隆昌一中新校区项目。 2.改(扩)建工程:隆昌二中改扩建项目。 3.新高考标准化考场建设工程:按照新高考要求实施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和校园网络班班通。 4.高中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将科研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以研促教;二是强化课题引领作用,组织研究国家级、省级、内江市重点专项课题,鼓励学校层面申报国家级、省级、内江市级课题;三是积极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适当增加教学组织管理、应对新高考改革类优秀论文占比;四是完善“市、校、教研室”三级教研网络,搭建校际间交流平台,打造校际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 |
第四节 提质培优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按照普职大体相当、职教适度超前的原则,持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川南幼专扩建工程、城关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增加职业教育学位供给。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支持城关职中争创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吸引更多的适龄青少年在隆昌就读职业学校。力争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综合提升教师队伍发展与职业教育规模及事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城关职中灵活自主聘用15%的高技能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1+X”证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本领。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树立市场意识,围绕隆昌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与动态调整专业。引导城关职中重点打造机械加工、电子技术应用、财务会计、幼儿保育等优势专业,积极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健康养老等领域紧缺专业。引导川南幼专重点培养幼儿、小学教育师资,加快提升老年、家政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水平,创新开设与育幼全产业链对接的专业或课程体系。深化工学结合,扩大校企合作,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逐步形成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员工到学校培训提升、师傅到学校指导实践的校企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加快建设城关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隆昌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专栏6 职业教育重点工程
1.新建工程:隆昌市城关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隆昌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地。 2.改(扩)建工程: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工程。 3.创建工程:城关职中创建四川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工程。 4.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措施:一是将科研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以研促教;二是强化课题引领作用,组织研究国家级、省级、内江市重点专项课题,鼓励学校层面申报国家级、省级、内江市级课题;三是积极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适当增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类优秀论文占比;四是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五是积极搭建校际交流平台,鼓励市域内职业院校积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内职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
第五节 全纳融合发展特殊教育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巩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成果,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持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坚持医教结合,整合教育、卫健、残联等部门资源,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力争到202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5%。
强化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落实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学费教育。推进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创新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提升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加大特教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教专职康复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专栏7 特殊教育重点工程
特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一是组织研究国家级、省级、内江市重点专项课题,鼓励学校层面申报国家级、省级、内江市级课题;二是积极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适当增加特殊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占比;三是积极组织特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科研能力。 |
第六节 创新共享发展社区教育
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开放学校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参与社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站)等资源,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注重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面向居民的开放水平。加快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搭建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以隆昌社区学院为引领,涵盖镇(街道)、村(社区)、线上社区教育平台的“3+1”社区教育体系。
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隆昌老年大学的示范作用,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鼓励社区教育机构紧密联系普通中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组织等,开展校外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活动,探索构建0—3岁婴幼儿社区早教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性开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提升等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提升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居民能力。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大力宣传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努力形成覆盖隆昌全域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探索成立隆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探索实施“培训培训者”工程,逐步实现知识“裂变式”传播,推动创建学习型镇(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六章 加强教育资源保障,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协调教育发展,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实现市域内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校园环境治理,改善后勤保障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节 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方式。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举办者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通过省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县级财政依法统筹安排,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全面落实原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含孤儿)等在籍在库学生各项资助政策,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和贷后管理工作,实现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保障教育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完成。健全预算审核机制,严把资金拨付审核,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第二节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统筹校点规划布局。根据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原则,有序统筹校点布局,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到2025年底,隆昌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2000人以上大校额;全市拟调整中小学(幼儿园)64所、教学点30个,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共9所。其中,拟撤销中小学(幼儿园)50所、教学点26个,拟转变学校9所。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提升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寄宿制小学标准化建设,尽快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帮扶工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师资、教研和管理水平。试点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重视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乡村温馨校园1所。
专栏8隆昌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单位:个
学段 |
调整合计 |
撤销 |
合并 |
转变 |
新建 |
幼儿园 |
42 |
37 |
0 |
0 |
5 |
小学 |
14 |
8 |
0 |
3 |
3 |
小学教学点 |
30 |
26 |
0 |
4 |
0 |
初级中学 |
7 |
4 |
0 |
2 |
1 |
九年一贯制学校 |
1 |
1 |
0 |
0 |
0 |
第三节 营造校园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安全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模式,加强校园周边及安全区域建设。健全“安全责任、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应急处突、矛盾化解、宣传教育”六个体系,推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学校扎根见效。持续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值班警务室,配足配齐校园安保力量,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的图像采集装置及联网率达到100%,确保校园安全“零事故”。
创建绿色生态校园。继续深化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校绿化总量和绿化档次,积极创建四川省绿色学校。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节能环保意识,继续创建节水型学校、节能型学校。指导、协助学校改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专项培训,开展学校后勤标准化评估,切实提高学校后勤保障服务能力。
第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系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逐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第一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师德引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教育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讲好身边最美教师故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强化红线意识。把师德表现作为聘用、考核、评价的首要内容,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教育三乱”治理,对违规教师严肃处理,并纳入师德考核。全面考察聘用教师的思想政治以及师德表现,对不合格人员及时解除聘用合同。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建立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师德承诺制度,组织教师签订师德责任书。
完善监督评价制度。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体系,公开举报电话,设置师德师风意见箱。定期组织家长、学生开展评教问卷调查、有偿补课专项问卷调查,严厉查处有偿补课、体罚学生、乱订教辅资料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第二节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完善教师校(园)长培训模式。围绕重点人群与薄弱环节,重点加强新入职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农村骨干教师、薄弱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的培训。建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梯次发展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及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和校(园)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及专题培训,推进教师培训全员化、学段全面化、职业全程化,确保隆昌市所有教师五年培训时长不少于360学时。
着力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数据库。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完善名师带教培养后备人才制度。加强城关职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学科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以教学技能竞赛促教学水平提高。
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全面落实“甜城英才”和“隆昌英才”引进政策,鼓励学校采取聘请、合作、使用等方式,引入社会各界优秀人才、智力资源,化解教师严重老龄化、结构不合理、优秀师资流失的现象。按《“隆昌英才计划”实施办法》(隆委办〔2020〕5号)规定,实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落实人才补助、岗位待遇以及住房补贴,充分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十四五”期间,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方式补充研究生学历教师30人。
第三节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配备。定期核定全市现有教职工编制数量,保证教师编制存量;抓好统筹配置,优先满足基础教育需要。创新编制管理,坚持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建立跨区域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不同区域教师交流轮岗,支持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通过给予编制、提供津贴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推动人员和编制在学校及学段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动态调整。试点推行村小教学点新招聘教师5年内到县域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交流1年制度。
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深化教师(校长)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考察,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大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力度,把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中小学教育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
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健全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调整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严格落实特级教师津贴、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津贴等相关福利补贴。不断完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评职晋级、评优评先、学习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
第四节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全面优化师资结构。定期了解各级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各学校教师的学科、性别、年龄以及职称结构。适当补充物理、数学等师资短缺学科的专任教师,提高音体美专业教师或具有音体美素质的全科型教师的招聘比例。优化幼儿园新进教师性别比例,合理调整各学校在职教师年龄结构,保证每个学校都有足够数量的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成熟教师。
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为解决部分教师中长期病事假造成的师资缺口问题以及选课走班需进行的师资调配提供政策保障。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第八章 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水平
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创新激发教育活力,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活教育发展动能。
第一节 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知行统一,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加强中小学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固理论,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微信平台、微课、课程网站,积极尝试“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专题研究优化教学方法体系,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创新原理+创新案例”的创新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原理与方法普及创新知识,用大量的案例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文化。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川南幼专师生创新创业,加强师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建设,建好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第二节 高起点推进教育信息化
整体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加快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各学校的管理应用、教学应用和教育大数据应用。优先解决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问题,完成2012年购置信息化装备设备淘汰更新,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造,推进教育城域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改造升级,优化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学校无线网络建设,探索5G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运用。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习评价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逐步形成可参与、可分析、可反馈、“物智能、人智慧、人网融合”的智慧校园教育生态体系。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努力建设一批市级智慧教育学校、人工智能教室、智慧教室。到2025年,学校信息化终端配备和网络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师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共建机制。在全市开展优秀课程评选活动,将成果纳入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依托“内江数字校园管理平台”“腾讯智慧校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大力推进“四川云教”项目,狠抓“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和应用。“十四五”期间,争创“四川云教”主播学校1所,全市教学点和镇公办幼儿园纳入“四川云教”接收学校。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
培养和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打造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22年底,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和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显著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赛事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专栏9 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
1.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加快人工智能教室、创客实验室和学科专用教室的建设,5G网络进入有规模的学校,千兆进班级。从2021年起,力争三年时间完成各中小学“班班通”设备升级改造,按教育装备标准化要求完成全市2453间教室“光环境”改造(含功能教室)。2025年以前,完成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室设备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升级换代、标准录播教室建设。 2.“智慧教育学校”建设:争创市级“智慧教育学校”8所;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建设,“人工智能教室”20间、“智慧教室”40间。 3.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及应用,完成中心校及以上学校录播教室、互动课堂建设,村小(教学点)建设简易录播设备。争创“四川云教”主播学校1所。到2025年底,全市的教学点和镇公办幼儿园成为“四川云教”接收学校。 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中的30个关键微能力点,制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发展规划,通过培训、研讨、展评等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022年完成全市教师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 |
第三节 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省、内江市教育改革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综合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评价的基本准则,推进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分类评价。
强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市—镇(街道)—校三级教育督导体系,全面落实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职能,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落实教育督导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法定职责。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督导问责机制。聚焦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全学段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学生评教、家长评学、教师评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实施监测和评价结果定期公布制度,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落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教育快速发展的法制环境,依法维护和保障教育健康发展。依法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健全教育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精简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维护学校、教师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健全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推动法治实践基地项目建设,确保法治教育的系统性、一体性和规范性,逐步增强广大师生法治意识。推进“双减”治理工作,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校外培训,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教育负担。
第四节 推进教育深度开放合作
促进区域教育合作。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继续推进与毗邻区县在基础教育共享、职业教育联动发展、干部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研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合作。重点落实隆荣两地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两地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办学,拓宽两地人才联合培养途径。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互相开放。进一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两地师资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形成师资合作培养、共同提高的新机制。
第五节 加大教育形态业态创新
大力发展研学教育。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需求与市场,整合隆昌研学资源、场馆与点位,设计规划研学路线。建成川渝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争创省级、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注重市场细分,依托隆昌气矿纪念馆开展工业研学教育,依托石牌坊群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遗文化研学教育。
积极发展自然教育。依托隆昌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天峰山、尖山子、古宇湖等),积极推进集生态、科研、体验、教育于一体的自然教育发展。创新引入森林绘画、自然音乐、探险猎奇、山地运动等自然教育体系,开展自然研学、修身养性、养生养老等活动。
创新拓展乡村教育。依托乡村,传承以心传心、修德开慧、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耕读教育,繁荣以生命健康、物质自养、精神自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回归传统手工(豆腐、夏布、藤编、土陶)艺术教育,重温乡村文化多态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文化复兴的同时创新乡村教育新模式、新业态。
第九章 推动健康隆昌建设,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培育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特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做好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乡村的体质监测平台,实现全年龄段国民体质测评全覆盖。积极发展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社会体育组织,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指导和管理。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志愿服务活动,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建成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加快推进古湖街道、金鹅街道、圣灯镇、云顶镇、龙市镇、界市镇体育健身步道、体育公园以及轮滑训练场建设。加快建设向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完善各场地配套服务设施。鼓励将市域内闲置的空坪、工业厂房、仓库以及地下室等空间改造成健身场所。按照新建居民小区按室内人均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规范配套体育基础设施,确保体育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监督作用,实现新建居民小区的居民在小区内就近健身。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分时段开放,确保到2025年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步走(跑)、骑行、登山、游泳、垂钓、篮球、足球、广场健身操(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舞龙、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培育隆昌舞龙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继续以元旦、春节和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体育赛事活动为引领,积极开展各类线上体育培训活动和线下分散小规模体育活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积极创建“四川省舞龙之乡”“四川省气排球之乡”“四川省广场健身操(舞)之乡”“四川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
第二节 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重视青少年体育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基本保障各年龄段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积极组织多层次、多类别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广泛开展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实现青少年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一项以上。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探索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队伍的培育工作,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评价机制。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体育权利。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殊群体体育活动保障体系,加大供给力度,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健身体育设施,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群体的日常健身活动项目、体育器材、科学健身方法。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为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科学指导等保障服务。
第三节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提升竞技体育保障能力。加强竞技人才经费保障,构建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体,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运动训练场馆建设,改善场地器材等训练保障条件。以基地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乒乓球人才培育体系,引进资深教练员并培育优秀运动员,继续向省级、国家级赛事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
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继续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21—2025年)》,狠抓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积极做好足球、乒乓球、散打、田径项目承训工作,积极参加内江市第六届运动会和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认真组织好省市级综合性赛事和承办的国际赛事的筹办工作,做好两大综合赛事和各单项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进一步加强运动队的训练环境建设和组织保障工作,为运动队营造争金夺银更佳氛围。
专栏10 体育健身重点项目
1.新建项目:体育健身步道、体育公园、轮滑训练建设项目、向阳全民健身中心。 2.创建项目:争创“四川省舞龙之乡”“四川省气排球之乡”“四川省广场健身操(舞)之乡”“四川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 |
第十章 营造良好市场氛围,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业、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等体育产业,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与医疗、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体育产业发展运行机制,鼓励各镇(街道)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需求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体育产业税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实行税收优惠或补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优化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规章制度,鼓励将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努力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
第二节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结合镇(街道)全民健身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加快对体育休闲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建成垂钓、风筝、皮划艇、自行车等一系列有特色的运动休闲项目基地。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积极培育极限、攀岩、滑翔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体育休闲产业带,引导居民体育消费升级。
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扶持全民健身领域各类经营服务项目,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整合体育资源,加快培育一批电子体育竞技、体育广告、场馆服务、体育传媒等新兴产业,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公共体育服务格局。加大对体育产品的创新力度,打造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等商业一条街,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的竞争力。
培育特色赛事经济。整合隆昌市田径、乒乓球、散打、足球、武术、轮滑等优势项目绩效机制,扩大项目办赛及参赛水平和规模。组织省内外和国内的乒乓球邀请赛,促进乒乓球运动交流,融合开展文化体育创作活动。加强赛事运营管理,加快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化运营,促进我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发展。
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管理。规范销售网点展架、横幅、海报、吊旗放置标准,全面提升体彩网点形象。充分利用网点、户外墙体、腰鼓队、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继续做好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户外销售工作,扩大体彩宣传覆盖面。积极探索彩票销售新模式,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营销、服务能力,确保体育彩票销售量稳步增长。优化彩票销售点位布局,提高彩民购彩的便利性,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销售终端点突破45个。规范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认真践行公益活动,“十四五”期间关于公益、公信、体彩品牌的宣传每年不少于2次。
第三节 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
加快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场馆设施网络的完善和综合利用,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丰富体育产品市场,支持登山、露营、徒步、水上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的发展。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消费群体。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新载体、新技术拓展业务,打造体验式体育消费。加快推进大型体育场馆智能化运营,实现场馆预定、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赛事参与等服务在线化供应。
第四节 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古宇新村运动康养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运动康复师,设计各种促进强身健体的康复运动,探索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成立专业的健康指导机构,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和运动指导服务。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规范和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充分依托隆昌市尖山子森林公园、古宇湖湿地公园、云顶古寨、界市竹海等丰富的森林资源,将徒步、登山、攀岩、骑行等体育运动项目与森林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专栏11 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体育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将古宇新村体育服务综合体打造为运动康养基地、劳动模范疗养基地、四川省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
第十一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夯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确保教育资源、资金投入优先服务教育,完善规划落实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为教育和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推动教育和体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市级各部门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定期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制度,畅通领导班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沟通渠道。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积极联动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规划、公安、人社、卫健等相关部门,在教育经费安排、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基本建设、教师招聘与编制管理、校园安全与周边环境整治、学生交通与饮食安全、流行性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合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
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做好规划实施的牵头工作,各镇(街道)要结合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和体育规划,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十四五”规划期间,教育和体育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必须与本规划衔接,坚持统筹安排,全面达成规划目标。建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明确考核问责对象与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
各镇(街道)、市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职能转变,提高工作主动性,采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及时解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内江市委市政府和隆昌市委市政府各项教育和体育政策以及改革举措,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及民众诉求。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教育和体育方针政策、改革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示范,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多种形式支持教育和体育建设,参与教育和体育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图片解读:
文字解读:
视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