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隆昌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加速,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及外来机动车数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受城市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早期城市规划建设标准的制约,同时由于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滞后,隆昌市“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动态交通。为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的现状,疏解现状“五纵三横”道路的路内停车,隆昌市公安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为依据,组织编制了《隆昌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的通知》(建城〔2015〕129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银监会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5〕1788 号)
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
4.《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
5.《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
6.《隆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在编)
7.《隆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隆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8.隆昌市中心城区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规划城镇开发边界中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约23.1平方公里。
研究范围:由普北路、银昆高速公路、开东路、隆纳高速公路、响红路、圣西路、万隆路、环城南路、普南路、普西路等所围合区域,研究范围约38.6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三)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25年):缓解干路停车压力,改善城市风貌,助力公园城市建设,助力全国文明城市申报。
远期目标(2035年):以停车管理分区为基础,通过规划引导和停车管理措施,稳定供需平衡,形成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良性循环的停车系统。
(四)停车体系
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为补充的停车系统;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且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
(五)分区管控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规划范围划分为三类停车区域:旧城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
旧城区——挖潜增量,提效促衡
工业园区——统筹平衡,满足需求
城市新区——适度超前,严控路内
(六)小汽车保有量预测
结合现状小汽车保有量数据,根据未来规划范围内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预测2035年隆昌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小汽车保有量7.0-7.3万辆,研究范围内小汽车保有量9.5-9.8万辆
(七)停车需求预测
采用出行需求预测和用地需求预测两种方法,预测2035年规划范围内停车泊位需求为8.5-9万个,研究范围内停车需求为11.5-12.0万个。
(八)路外停车场规划布局
1.规划布局原则
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规划布局城市公共停车场,重点改善旧城区的停车困难。整体以扩大供给为主,抑制需求为辅,注重政策引导,强化政策支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立足近期,着眼长远,以建为主,建管并举。
2.规划布局思路
近期加强停车管理和加快停车场建设并重,重点加强路外公共停车场及公建配建停车场的规划和建设,基本解决结构性缺失;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形成合理的收费级差体系。
中远期以停车场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为补充的停车系统;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且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
3.规划布局方法
贴合需求——满足出行停车需求,对旧城区域进行补充完善。
小且分散——单个停车场停车泊位不宜过大,规划布局宜相对分散,尽可能扩大覆盖区域。
复合开发——为达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停车场规划建设以复合开发为主。
方便使用——停车场的布局以便民为首要原则,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4.规划布局方案
保留现状12处路外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数1248个;保留控规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19处,停车泊位数约4534个;新增路外公共停车场18处,泊位数3630个。规划路外公共停车泊位占总需求泊位数的10.5%。
(九)路内停车场
提出路内停车场的设置准则,具体包括:路外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周围200~300m内原则上禁止设置路内停车场;应满足交通组织及消防需要;原则上人行道上不新增设置停车位;中小学及幼儿园上下学时段考虑就近设置临时停车位等。
(十)停车配建指标
根据现有控规,测算未来配建停车泊位数,对现有停车配建指标提出建议:适当降低政策保障性住房及100-140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的配建指标;适当降低行政办公建筑及商务办公建筑的配建指标。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理顺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协调停车管理与城市其它方面管理的关系,严格、规范管理城市停车场。
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停车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规范停车设施建设运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动立体化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停车建设优惠政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差别化停车收费体系,按照停车设施的性质、地点、时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形成科学的水平级差收费体系,正向引导停车需求。
切实优化停车资源配置,以解决区域内停车供需矛盾。
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