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润镇因势利导创新运用“12345”工作法,探索利用“以工代赈”项目为抓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模式,实现改善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拓宽群众就地就业渠道、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三赢”,唱响了共建共享“合奏曲”,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个机构保运行。本着“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决策原则,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了黄荆村以工代赈项目理事会为项目实施主体,下设施工管理组、财务监督管理组、材料采购组等6个工作小组,确保项目实施高效运行。体现出农村群众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两项方案定内容。群策群力研究制定《租购聘工作方案》和《定岗定人定酬方案》。明确项目建设需要“租购聘”的对象、内容、数量、单价和有意愿、有条件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村民人数、岗位、薪酬。规定在充足预算项目建设材料费的情况下,结合施工环境,尽可能避免使用机械,优先考虑使用当地村民。实行劳务报酬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确保劳务报酬发放及时足额到位。
三方监督强规范。建立以隆昌市以工代赈项目办、普润镇以工代赈领导小组、黄荆村“三委”三方共管项目实施的闭环监督机制,对项目理事会选举、项目方案确定、项目物资采购、项目建设等进行全程监督,有权查阅、复制涉及项目有关文件、资料,确保对项目实施流程、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全方位监管到位。
四步到位抓落实。通过宣传到位、组织到位、培训到位、调度到位,有效解决了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中的群众务工问题。充分利用农村政务公开栏、微信群、宣传标语、村村响等媒介,组织85名有意愿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市、镇、村三级组织集中开展以工代赈培训3次。同时,理事会聘请了1名专业施工员,1名现场监管技术人员和1名德高望重的离任老支书为村级监督员,现场调度村民务工与建设用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五重效益突作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农村内部的发展格局,衔接稻虾农旅融合发展环线,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向周边地区扩散。改善农民就业条件。本项目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群众85人参与工程建设,已发放劳务报酬104.6975万元,增加村民收入5000元。扩展特色产业规模。解决农业生产交通制约瓶颈,满足企业、种植大户的交通需求,发展柑橘产业2000亩,稻渔产业1000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土路变成水泥路,排水沟硬化,使项目区坡面集流得到有效利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强当地村民幸福感。项目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使群众真实受益,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相关附件: